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官;官能,功能。这几句大意是:心的功能就是思索考虑,思考就可以获得真知,不思考就什么收获也没有。孟子提出的“心之官则思”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,它启迪人们去思考,承认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,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进步作用。此名句从一正一反两面陈述,对比鲜明,醒人眼目。几句集中在一个“思”字上作文章,中心突出,使人对其用意一目了然。
《孟子·告子上》
仁之实,事亲是也;义之实,从兄是也。
其交也以道,其接也以礼,斯孔子受之矣。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万章》他以正当的理由送礼,按礼节规定送礼,这样,便是孔子也会接受的。
《孟子·万章》
天油然作云,沛然下雨,则苗浡然兴之矣。
孟子经典语录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粱惠王上》。油然:指云浓厚地聚拢起来的样子。沛(pèi配)然:充足淋漓的样子。浡(bó勃)然:兴起的样子。这几句大意是:天上出现浓厚的云层,哗啦啦下起大雨来,禾苗便猛然茂盛地生长起来了。孟子在这篇文章里以旱苗喻百姓,以云雨喻仁政,早苗逢甘雨,便生机勃勃地生长,谁也挡不住;仁政一行,民心所归,国家也就兴旺了。现在描写云起、雨落、万物勃发还常“油然”、“沛然”等形容词,孟子的巧于设喻更值得学习。
《孟子·粱惠王上》
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
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粱惠王上》。老吾老:尊敬我的长辈。及:推及到。幼吾幼:爱护我的子女。这几句大意是:尊敬我的长辈;以这样的心意推及到别人的长辈;爱护我的子女,以这样的心意推及到别人的子女。这是孟子从道德伦理角度阐发他的仁政爱民思想。尊敬自己的长辈,也尊敬别人的长辈,爱护自己的子女,也爱护别人的子女。对别人的长辈和子女像对待自己的长辈和子女一样尊敬和爱护。这样的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,这样的君主自然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护。
《孟子·粱惠王上》
弈之为数,小数也;不专心致志,则不得也。
孟子名言
见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弈(yī亦):博弈,又称六博,古时一种每方各有六子的棋类游戏。一说弈即围棋。数:《孟子注》说:“数,技也。虽小技,不专心则不得也”。这几句大意是:博弈虽然是一种简单的游戏,如果不专心致志,也就学不到家。此条以下棋为例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。弈秋是全国闻名的善弈者,他收了两个徒弟,一个专心致志,不肯遗漏老师教诲的每一个字;另一个虽身在课堂,心里却想着鸿鹄与射猎一类的事。学习的结果,两人迥然不同。因此,孟轲总结说~。这种先对具体事例进行归纳,然后阐明道理的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,亦有较强的科学性。可化用以说明学习必须专心。
《孟子·告子上》
失天下者,失其民也;失其民者,失其心也。
人之相识,贵在相知,人之相知,贵在知心。
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;以意逆志,是为得之。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。文:文字。害:妨碍。辞:词句。志。指作品的原意。意:指读者自己的切身体会。逆:迎,这里是揣度、推测的意思。是:此,指“以意逆志”。得之:指真正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方法。这几句大意是: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,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作者完整的意思;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,这才是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正确方法。孟子的这段话,原是针对如何正确阋读和理解《诗经》而发的。但可推而广之,作为阅读一切文学作品的正确原则。这几句虽可用其原义,论述不必纠缠个别字句,而应从总体上把握和领会,才能完整、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,但更多的时候,是摘引“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”,用于强调作家进行创作时,不应斤斤计较词藻、语句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。
《孟子·万章上》
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。
孟子经典语录
战国·孟轲《孟子?告子上》。苟得:苛且取得,指用不正当的方法去取得。这几句大意是:生命是我想要的,但我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.所以我决不苟且偷生。孟子在这里所说的“甚于生者”,就是指前一条中的“义”。这几句是对“舍生而取义的正面阐发。
《孟子·告子上》
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
见孟子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目光敏锐,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,而看不到一车柴草。比喻为人精明,只看到小节,看不到大处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三代之得天下也,以仁;其失天下也,以不仁。
颂其诗,读其书,不知其人可乎?是以论其世也。
孟子名言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万章下》,颂:同“诵”,吟咏。其人:他们(指作者)的人品。是以:因此。世:时代。这几句大意是:吟咏他们作的诗,读他们著的书,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?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啊!要深刻地理解作品,必须了解作者的为人;而要了解作者的为人,又必须研究他所处的时代。因此我们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时,总要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。这种方法,就叫“知人论世”,现在“知人论世”已成为人们习用的成语。
《孟子·万章下》
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恶(wu务):厌恶。患:祸事,灾难。辟(bi币):通“避”,躲避。这几句大意是:死是我所厌恶的.而还有比死更令我厌恶的东西,所以有些祸患我决不躲避。孟子认为比死还可恶的东西就是“不义”。他决不允许自己陷于不义的境地,为此他宁愿不避祸端。这几句是从反面对“舍生而取义”作进一步阐发。孟子的生死观值得效法。当然,“义”的内涵应该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同。
《孟子·告子上》
不得乎亲,不可以为人;不顺乎亲,不可以为子。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 离娄上》不孝顺父母的人就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。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,便不成其为儿子。所以仁爱之心必须从爱亲人开始培养,这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。
《孟子·离娄上》
贤者以其昭昭,使人昭昭;今以其昏昏,使人昭昭。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昭昭:明白、明显的样子。昏昏:模糊不清的样子。这几句大意是:有才德有知识的人,总是自己首先把问题搞得明明白白,再用清清楚楚的语言使别人明白;现在却有人想用自己模模糊糊时概念,去使别人清清楚楚。孟子在这里阐述了一条教育原则——必须自己昭昭才能使人昭昭。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,而且还要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假如教育者自己对问题一知半解,却不懂装懂,想以其昏昏,使人昭昭,虽然煞有介事,必然误人子弟。此名句从正反两面立论,述理深刻,给人以警示。即使今天的教育工作者.也应书之座右,铭记于心,真正按“以其昭昭,使人昭昭”的原则从事教学,切不可“以其昏昏,使^昭昭”。
《孟子·尽心下》
挟泰山以超北海,语人曰:“我不能”,是诚不能也。
孟子经典语录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挟:持。超:越过。诚:实在。这几句大意是:若是让你挟持着泰山跨越北海,你告诉人说:“我办不到”,这是实在不能办到的事。~是孟轲劝说齐宣王行王道黜霸道时所打的比喻。泰山、北海是客观事物;人的能动性是主观的东西,让一个人挟持泰山超越北海,大大超过人的主观能力所能办到的范围,因此实在实现不了,而不是主观上不愿去做。后世常以“挟泰山以超北海”之类,比喻不是主观上不愿去做的事,而是客观上无法办到的事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有为者,譬若掘井;掘井九轫而不及泉,犹为弃井也。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上》九轫:同“仞”,古以七或八尺为一仞,此极言深。想有一番作为,就跟挖井一样,你挖到很深的地方就停住,没有打出泉水,那永远是废井一个。这话就是想告诉后人,如果不坚持到底,哪怕只差一点点,还是没用。
《孟子·尽心上》
仁人之于弟也,不藏怒焉,不宿怨焉,亲爱之而已矣。
见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。宿怨:把怨恨留在胸里。这几句大意是:仁人对于弟弟有所忿怒。不藏于心中;有所怨恨,不留在胸内.只是亲他爱他罢了。这是孟子回答万章提问的话。万章问孟子说:舜的弟弟象每天以谋杀舜为事.当舜立为天子时却封象于有庳,这是为什么呢?孟子回答万章时说了“~”一番话,意思是舜对待弟弟以德报怨,不记前仇.这对提倡兄弟友爱本有积极意义,但孟子接着又说:“身为天子,弟为匹夫.可谓亲爱乎?”意思是说.如果本人做了天子,弟弟却仍是一个老百姓,可以说是亲爱吗?可见分封制、家天下是封建杜会的特征,社会生活中的“裙带风”及一人得道.鸡犬升天之习,有其源远流长的社会根源。
《孟子·万章上》
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叙,朋友有信。
孟子名言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敏:同。“序”。这几句大意是,父子之间有骨内之亲,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.夫妻之间有男女之别.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.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。~讲的是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.用以维系封建的社会秩序,现在人们谈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时,还常常引这几旬概括而又典型的话。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诸侯之宝三:土地、人民、政事。宝珠玉者,殃必及身。
战国·孟轲《孟子》诸侯有三样宝:土地、人民和政事。如果错以珍珠美玉为宝,灾祸必定落到他身上。
《孟子》
为长者折枝,语人曰:“我不能”,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。
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折枝:为长者折取树枝作手杖。这几句大意是:若是让你折一条树枝给老人作手杖,你告诉人说:“我办不到”,这是你不愿意去干,而不是你的能力办不到的事情。~是孟轲劝说齐宣王行王道黜霸道时所打的比喻。折枝:是客观上一件容易办得到的事情,说“不能”则是因为主观上不愿意去作。因此,后人常以“折枝”之类,比喻人们主观上不愿去干某种事,而不是没有能力去干某种事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