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暴(pù铺):同“曝”,晒。寒:冻。这几句大意是:让太阳晒一天,又叫冻十天,没有什么能生存下去。在原文中,孟子说:“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~”,意思是再容易生长的东西,如果晒一天,冻十天,也长不起来。草木如此,五谷如此,万物莫不如此。推而广之,以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事,人的学业、事业,如果干一天,停十天,同样不会有成就。“一暴十寒”现已成为习见成语,比喻学习、工作没有恒心,经常间断。目失镜,则无以正须眉;
《孟子·告子上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粱惠王上》。庖(pá0抱):厨唐。厩(jiù旧)马栏。莩(piǎo瞟):通“殍”,饿死的人。率:率领。这几句太意是:厨房中有肥肉,马栏中有肥马,而百姓面露饥饿之色,野外有饿死的人尸,这是君王率领着禽兽吃人啊。~以鲜明的对比,生动的比拟,揭露统治者“率兽而食人”的本质,表现出孟子主张仁政爱民,反对虐政害民的政治思想,作为传世名言,常为人习诵。
《孟子·粱惠王上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》偏颇的言论,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;过激的言论,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;邪曲的言论,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;躲闪的言论,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。
《孟子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下》。恒:经常。敬:恭敬,敬重。这两句大意是: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,敬重别人的人别人经常敬重他。孟子意在说明君子能居心于仁、礼,和一般人不同。仁人能爱别人,有礼节的人能敬重别人,所以就能得到别人经常的爱和敬重。今天可赋予这几句话以新义:关心爱护别人的人,别人就会经常关心爱护他;尊重别人的人,别人也会经常尊重他。
《孟子·离娄下》见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鸿鹄:即天鹅。缴(zhuō灼):系着丝线的箭。这几句大意是:一个人心里只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,想拿起弓箭击射它,假使和这样的人一道学习,他的成绩一定不如人家。孟子在这里是举例子说明学习专心致志,一心一意的重要性。他说比如下棋,这只是个小技术。奕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圣手。假若让他教两个学生.一个专心致志听讲,另个则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那样后者的成绩肯定不如前者。~几句以反面例证说明学习专心的重要,千百年来成为劝学的名句。
《孟子·告子上》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赡:足。诚,真心实意。这几句大意是:以武力征服人,人不是真正心服,而是力量不足,抵抗不住;以恩德服人,人的心中高兴,是真心实意的服从。人心不可欺。谁若以强力征服,那么虽然因一时力量不足,慑于淫威被迫身服,但不会心服。只有以德待人,尊重人,人才会身服心服。这几句可用于说明统抬者不可以力服人,而要以德服人;也可用于说明人与人之间不可以力相欺,而要以诚相待。成语“心悦诚服”来源于此。
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仁者(的行为)就如同射箭一样。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;发射而没有射中,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,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。
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上》比喻仁义。谓以仁居心,以义行事。
《孟子·离娄上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上》古代的人,获得成就,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信,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,则在这个世上继续修身养性。得志显达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,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。穷,多指身处逆境,穷困潦倒,郁闷不得志。善其身,也可理解为使其身善,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情操、人文修养方面更高尚,人生的内涵更为丰富。
《孟子·尽心上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公孙丑》志,是气的统帅;气充塞在人体全身。志朝向哪里,气就跟随到哪里。所以说:“要做到不动心,一定要坚守这个志,同时不要扰乱了气!”
《孟子·公孙丑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上》诚信是自然的规律,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。极端真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,这是未曾有过的事;不真诚,是不能感动别人的。
《孟子·离娄上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。大任:重要使命。是人:此人,这个人。心志:思想感情。空乏:指资财缺乏。拂:违背。这几句大意是: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在某个人身上时,必定先要使他心绪苦恼,筋骨劳累,肠胃饥饿,身受贫困,他的每个行动都要受到扰乱而不能如意。这几句以形象化的手法指出凡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,必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重重阻力和困难,身心各方面都要经受艰苦的磨练。可供引用勉励青少年在献身重大事业时,要作好充分的精神准备,接受困难的考验,不可侥幸一帆风顺,一蹴而就。
《孟子·告子下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;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;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;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。仁、义、礼、智是四个初始,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,人有这四种开端,就像他有四肢一样。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,是他性善论的依据,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。他还说,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”,没有了“恻隐之心”的社会,人与人之间就会是冷漠的、自私的、甚至残酷的。
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上》自己损害自己的人,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;自己抛弃自己(对自己极不负责任)的人,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。说话诋毁礼义,这叫自己戕害自己;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,这叫自己抛弃自己。
《孟子·离娄上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》值得喜爱的叫‘善’,自己确实具有‘善’就叫‘信’,‘善’充实在身上就叫‘美’,既充实又有光辉就叫‘大’,既‘大’又能感化万物就叫‘圣’,‘圣’到妙不可知就叫‘神’。孟子认为美的人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,并表现充盈于外在形式。所谓“充实”,指的是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,把其固有的善良之本性“扩而充之”,使之贯注满盈于人体之中。“充实”之所以能成为美,在于它能使人的外在形体“生色”,给人以美感。在这里孟子把人格的美看作是个体人格中实现了的善,即人格的美包含着善,又超过了善,从而深刻地发展了孔子的关于美与善的内在一致性的思想。
《孟子·尽心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下》完全相信书,那还不如没有书。我对于《武成》这一篇书,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。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,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,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?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,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,不能完全相信它,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。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。尽,完全。信,迷信。书,《尚书》《武成》:《尚书》的篇名。现存《武成》篇是伪古文。策:竹简。古代用竹简书写,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。杵(Chu):舂米或捶衣的木棒。
《孟子·尽心下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上》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,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,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,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;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审音力,如果不用六律,也不能校正五音;即使有尧舜的学说,如果不实施仁政,也不能治理好天下。这是用来劝诫人要自觉遵守条例法度。离娄:相传为黄帝时人,目力极强,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。公输子:即公输班,鲁国人,所以又叫鲁班,古代著名的巧匠。师旷:春秋时晋国的乐师,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。六律: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、阳律两部分,各有六种音,六律即阳律的六音,分别是太簇、姑洗、获宾、夷则、无射、黄钟。五音:中国古代音阶名称,即宫、商、角、微、羽,相当于简谱中的1、2、3、5、6这五音。
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《孟子·离娄下》(1)土芥:泥土、草芥;国人:路人;(2)服:名词动化。穿。(3)膏泽;膏:膏脂。泽:润泽;反;通返;三有礼:臣去国之后,君待臣三项礼节。极:穷困之极;孟子告诉齐宣王说:“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,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;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,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;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,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。”
《孟子·离娄下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萬章》人在年少的时候,大都恋慕着父母的,逐渐成长知道追求美色后,则转而恋慕他们的伴侣,成家有妻有子了就专注的照护着妻子儿女,为官当差时则把心神放在服侍长官上面。唯有真正孝顺的大孝者,是终其一生都不改衷肠,对父母永远存着照护与孺慕之情。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,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。
《孟子·萬章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这几句大意是:生命是我想要的,而义也是我想要的;二者不可兼有,我就舍弃生命去取得义。孟子主张性善说,这是他许多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。而“义”正是他性善说的主要内容之一,所以他将义”看得比生命还要贵重,情愿舍弃生命而去换取“义”。从此.“舍生取义”成为千古流传的古训,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正义事业而献身。诚然.在不同的时代,“义”有不同的内涵,但“舍生取义”的浩然正气是应该肯定的。今天,我们为了革命事业,更应该有这种高贵的气节。这几句话可作为座右铭。从写作角度看,因“义”是抽象的概念.不易为人所把握,孟子用人人皆知的人生的竹值与“义”的价值作对比,就易于为人把握了。
《孟子·告子上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上》君子有三大快乐,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。父母健在, 兄弟平安,这是第一大快乐;上不愧对于天,下不愧对于人,这是第二大快乐;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,这是第三大快乐。 君子有三大快乐,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。一乐家庭平安,二乐心地坦然,三乐教书育人。故:事故,指灾患病丧。怍(ZUo):惭愧。
《孟子·尽心上》战国·孟轲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,四围种植着桑树,那么,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。鸡狗与猪这类家畜,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,那么,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。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,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,那么数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。办好各级学校,反复地用孝顺父母、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,那么,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,不致头顶着、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。谨庠序之教:恭恭敬敬地办好学校和教育;申之以孝悌之义:教育子弟孝敬父母、尊重师长、爱国爱民、兄对弟友爱、弟对兄恭敬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