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
手机:13691889868
邮箱:3305862202@qq.com
地址: 深圳光明区公明街公明社匹建设东路15栋404
礼记·经典(五)

礼记·经典(五)

[来源:转载]    [作者国学文化]    [日期:2017-02-02 16:21]    [热度:]
虽有嘉肴,弗食.不知其旨也,虽有至道.弗学,不知其善也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。嘉肴(yao摇:美味的荤菜。弗:不。旨:滋味美。至道:最好的道理。这几句大意是:即使有美味的莱肴,不吃,是品不出它的美味来的;即使有最好的道理,不学.也是不会懂得它的优越的。此条从反面立论,阐述治学的道理.先以生活中品尝美味的小事起兴.引出学习的重要性,表现手法含蓄、曲折,耐人寻味。~几句以劝学为宗旨.足以启迪心智,至今仍有现实意义,其表现手法也值得借鉴。
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 礼记好句摘抄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。困:不够。这两句大意是: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.教书之后更感觉自己学识不够。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一条很精辟的见解,其立足点在于强调实践对于人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。人只有深入学一学,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;只有亲自教一教,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明白的知识。也就是说,人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对自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.才会认识自己的不足,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,由此而形成学习与实践互相作用的循环过程。此条立足于体验.表现出很强的“悟性”.带有华夏民族文化的浓重特点。
教学相长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。本句大意是: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是互相增益、互相促进的关系。本名句阐述“教”与“学”这两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范畴的辩证关系。名句没有把“教”凌驾于“学”之上,而是把它们相提并论,从一个新颖的角度阐发了深刻的道理,道出了二者关系的实质,具有极强的哲理性,故而成为从古至今信奉不疑的教育原则。
善歌者使人继其声,善教者使人继其志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。这两句大意是:擅长歌唱的人有能力让别人跟着他歌唱,善于教育的人有能力使别人继承他的心志。本名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,以善歌者为例引出善教者,提出了检验“善教”的尺度——教育对象能否“继其志”。阐发的道理有理有据,颇有层次,审视的角度也是客观的
知其心,然后能教其失也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。失:过失。这两句大意是:教育者要了解被教育者的思想,然后才能挽救他的过失。本名句提出了一条教育原则。这条原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设立的。它强调,教育者必须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,否则将会无的放矢。因此,“知其心”是前提,只有这样才可能“救其失”,对症下药,因材施教.此原则与现代数育法是相吻合的。
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者也。 礼记名言语录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。长(zhang掌):增长。这里是发扬的意思。救:补救。本句大意是:教师,就是发扬人们的优点,并且补救他们各自缺点的人。《札记·学记》说:“人之学也,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。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知其心,然后能救其失也。”意思是:人们的学习,有的缺点在于贪多,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少.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容曷,有的缺点在干遇到困难就停止。这四种却点,是由于各人心理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。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,然后才能补救他们的缺点。所以文章接着说:“~。“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心理,故能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其缺点。这一段话充分肯定了教师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。
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。君:名词用如动词.表示“治理”的意思。本句大意是:建立国家,治理民众,教育和学习是首要的。此名句直蕾教育的极端重饕性.把它提到建屋治臣的根本方略的高度,有力地突出了教育的地位,显现出教育在一个国家政治生括中的重要位置。由此可以看出,重视教育.砖系我茸优良的民族传统.足以成舟我们今无发屉教育事业的借鉴。元代政治暮t后车官至中书平章照事(宰相)曲不忽术荨曾蛤元世祖忽必烈上疏,疏中就说过:“赦古之王者,~。盖自尧、舜、禹,汤,文、武之世,真不有学,故其精隆于上.倍美于下.而为后世所法。”他引用《学记》上的话,论证了发展教育事业.建设学校的重要性,并把优先发展教育视为化民成俗,提高国民紊质时重要手段.可谓是有远见卓识的。
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曲礼上》。庶人:平民百姓。这两句大意是:仪礼不适用于普通的平民百姓,刑罚不能加于上层社会的贵族大夫。此二句露骨地反映了封建法律的不平等性。“礼”与“刑”作为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,不过是欺骗镇压人民群众的工具而已。封建社会“法行于贱而屈于贵”(宋苏辙《上皇帝书》)的畸形法律制度,一方面纵容了特权阶层,另一方面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对,它的流毒甚远,为害极深,至今仍可见其影响,在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今天,必须进一步肃清法不治贵的流毒。
生财有大道: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;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则财恒足矣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夫学》。生财:增加物质财富,大道:重要的方法,基本的原则。众:多。寡:少。疾:快。舒:慢。恒:经常。这几句大意是:国家增加物质财富有一个基本原则:生产的人多,消费的人少,增加得快,耗用得慢,这样国家的资财就会经常富足。这几句以简洁的语言说明了一条朴素的真理。可供引用论述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及速度对于国家经济的作用。
国无九年之蓄日“不足”,无六年之蓄日“急”,无三年之蓄日“国非其国”也。 礼记好句摘抄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王制》。这几句大意是:如旱一个国家没有够用九年的积蓄,可以说这个国家“财力、物力不足”;如果没有够用六年的积蓄,可以说这个国家“情况紧急”;如果没有够用三年的积蓄,可以说这个国家“不是个国家”。这段带有夸张意味的议论,强调了必要的财力物力储备对于一个国家命运的决定作用,可供引用论述积蓄的重要意义。
见利不亏其义,见死不更其守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懦行》。守:操守,志节。这两句大意是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,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,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。在社会精神领域内,贵义贱利是我国占代正统的义利观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”,刘向《新序·义勇》:“见利不动,临死不恐”,讲的都是这个道理。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强调精神价值,轻视物质利益的非功利性特点,使中国的政治精神有着明显曲伦理道德趋向,在特定条件下有助于人们克服物质的不足,振奋精神,执着追求一种高尚的理想。对进一传统观念应给历史的肯定。
内称不辟亲,外举不辟怨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懦行》。称:举,辟(bì毕)通“避”,举:选拔,推荐。怨:有仇怨的人。这两句大意是举荐人才,对内不避自己亲属近人,对外不避与自己有仇怨的人。荐贤举才要有求实精神,不计个人恩怨,一切出于公心,而不应君与个人的关系如何。这两句可用于说明任用干部处理公事要出于公心,大公无私,不避亲怨。
民之所好,好之;民之所恶,恶之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大学》。好(hào浩):喜爱。恶(wù悟):厌恶。这几句大意是:人民所喜爱的,就也喜爱,人民所厌恶的,就也厌恶。这几句主要是对统治者来说的。作为统治者,一言一行,特别是处理政事,制订政策,要合乎民意,喜人民之所喜,恶人民之所恶,与人民保持一致。
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。 礼记名言语录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大学》。这两句大意是:得到众人就得到国家,失去众人就失去国家。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,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就得以巩固,失掉人民的拥护,国家就要灭亡。过两句说明了重民爱民的重要性。
制国用,量入以为出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王制》。量(liàng亮):审度,估量。这两句大意是:制定国家财政计划,以估计收入的多少,作为支出的根据。制定国家经济支出的计划,应以收入的多少作为依据。支出超出了收入,少则会带来经济困难,多则会造成经济崩溃。这两句可用来指导制订国家的经济支出计划。人们也多用“量入为出”来作为集体、家庭和个人经济支出的一个原则。
张而不弛,文武弗能也;弛而不张,文武弗为也,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杂记下》。张:拉紧弓弦。弛:弛放松弓弦。文武:指周文王和周武王。这两句大意是:治理国家既要严,又要缓,这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。这一段话原意是讲治理国家的法则。大意是讲在治理国家上,只讲严而不讲缓,周文王和周武王是不会这样做的;只讲缓而不讲严,又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不肯僦的。既有严又有缓,这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法则呀。这是孔子对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国家能够做到宽严相济的赞扬。因为其中强调对立双方的辩证关系,因而对人们很有启发作用。在现实生话中,我们常常赋予这段话以新的生命力,用以说明要劳逸结合,刚柔相济,既要严肃紧张,又要生动活泼。
不食嗟来之食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檀弓下》。嗟(Jie阶)来之食;据《礼记·檀弓》记载:春秋时齐国大饥,有一个叫黔(qian前)敖的人在路上给饥民施舍饭食。此时,一个衣冠不整的饥民走来,黔敖喊道:“嗟!来食”(意思是“喂!来吃!”),那个饥民抬起眼睛注视着他说:“予唯~,以至于斯也”(意思是“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‘嗟来之食’,才落到这种地步啊!”),终于辞谢不吃.以致饿死。后以“嗟来之食”泛指带有侮辱性的甚至别有用心的施舍。嗟,一种不礼貌的呼唤声。本句大意是:不吃“嗟来”的食物。~表现了一种清高的骨气。毛主席在《别了,司徒雷登》一文中就把解放前夕美国施舍的“救济粉”称为“嗟来之食”,认为“吃下去肚子要痛的”,并高度赞扬朱自清“一身重病,宁可饿死,不领美国的‘救济粮’”的民族气节,创造性地运用了~这一古老的名句。
口惠而实不至。 礼记好句摘抄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表记》。口惠:口头许人以好处。实不至:没有实惠,本句大意是:口头许给人好处而实际上没有给人好处。许给人好处,就要给人好处;许给人好处而没有给人好处,就是虚情假意,谎言骗人。这样,轻则失信于人,重则招致怨恨,好口惠者不可不思。此句多用于形容口头上许愿很多而实际上不予兑现的人。
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一是皆以修身为本。其本乱而末治者,否矣;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
        西汉·戴圣《礼记》上自皇帝,下到平民百姓,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道德、品性为根本。若人们不将修养自身的道德品性为根本,就不可能管理好家族,治理好国家,也不可能使天下太平。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远我,我所疏远的人却反过来厚待我,这样的事情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。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,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