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宝金玉,而忠信以为宝。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儒行》。宝:珍爱,珍视。忠信:忠诚信义。这两句大意是:不珍爱金玉,而把忠诚信义当作宝贝。古人在这里把“忠信”看得比“金玉”还要贵重。封建时代的“忠信”,自有其特定的阶级内容。今天如能赋予新义,从为人处事应信守革命道义的角度来理解,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。
物有车末,事有终始。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太学》。这两句大意是:天下万物有本有末,经营百事有始有终。此二句以精当的语言,点出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的区别,言外之意就是:办事时应先抓住根本,抓住主要矛盾,那么枝节问题、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。作者还认为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,因而要注意根本求源,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,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钳匙。此名句对分析问题,认识事物,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
无征不信。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中庸》。征:证验,证明。本句大意是: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,都不能相信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事实胜于雄辩。只有经过验证的理论,才是真理。因此,不管你说得如何好,说得如何动听,未经过验证的理论和事实,我不能给予全信,表明了作者重视实践的观点。
入竟而问禁,入国而问俗,入门而问讳。 礼记好句摘抄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曲礼上》。竟:通“境”,边界。国:指都城。门:主人的家门。讳:这家主人长辈的名字要避开,不能直称,谓避“家讳”。这几句大意是:进入别国的国境,要问一下有哪些是法令不允许的事项;进入都城,要问一下该地的风俗习惯;进入人家,要问一下应避的家讳。这几句集中表达了应体察民情,入乡随俗的观点。在作者看来,三里不同音,五里不同俗,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,这样才能不闹笑话,不犯忌讳,不触犯别国的法令。这样作,一是尊重别人的权力、习惯;二是可使自己与别国人民结合在一起,更好地生存下去。可以这几句说明应了解和尊重异国他乡的风俗。
鹦鹉能言,不离飞鸟,猩猩能言,不离走兽。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曲礼上》。鹦鹉:鸟名,羽毛美丽,舌圆而柔软,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。猩猩:猿类,形状略似人。这几句大意是:鹦鹉虽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,但它仍是飞鸟;猩猩虽也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,但它还是走兽。巧嘴的鹦鹉和猩猩,虽善于学舌,有“能言”之名,却仍然改变不了它们作为禽兽的本质。比喻看问题不能只看形式而重在看其实质。
情欲信,辞欲巧。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表记》。欲:要、应该。信:诚。这两句大意是:感情要真诚,语言要精巧。这两句以极其简洁的语言,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最基本的、也是最重要的原则:表达的感情一定要真实,这样才能打动人心;作品的语言一定要力求精美,这样才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可供引用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要抒发真情实感,要讲究语言工巧。
毋剿说,毋雷同。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曲礼上》。毋(wū无):不要。剿(chāo抄)说:窃取别人的言论为己说。剿:通“钞”。雷同:附和别人的说法。这两句大意是:不要窃取别人的言论,伪装成为自己的学说;不要附和别人的说法,作别人的传声筒。此条反对剽窃抄袭、弄虚作假的学风,也反对跟在别人后边,亦步亦趋,没有超越与创造意识的作风。该名句句式简短,句型相近,既给人以力感,又给人以节奏感:六个字分两截,整整齐齐,给人斩钉截铁的强烈印象。
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。 礼记名言语录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。孤陋寡闻:学识偏狭浅薄,见闻不广。这两句大意是: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,就会学识浅薄,见闻不广。一个人再勤备,他所能读的书与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,因此,“独学”的方法是不可取的。治学的人应该以文会友,加强横向联系,互相交换信息,在这种信息的交流中,一方面可以获得许多自己不曾涉足的领域内的知识,扩大自己的见闻,同时也是一个整理、消化和运用自己固有知识的好方法.《礼记·学记》提出~的见解,为加强同道间的交往提供了理论依据,意义十分深远。同时,由于语句质朴真切,有劝谕告诫之意又让人不觉,因而接受起来很方便,这是此名句千古流传的秘密所在。
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。自反:自我反省。这几句大意是: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学问不够,然后才能自我反省;只有认识到了自己对某些知识困惑不解,然后才能奋发自强。这几句是强谓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、估计自己的。只有了解到自己的不足,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。如果一味妄自尊大,自满自足,蔚不会积极上进。可供勉励青步年刻苦学习时引用。
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辩之,笃行之。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中庸》。审:详尽细密。笃:忠实,切实。这几句大意是:学习应该做到的境界是:广泛地学习,详尽地询问,细密地思考,明确地辨析,切实地实行。这是儒家的治学标准。该标准强调“学”、“问”、“思”、“辨”、“行”五个环节,反映了中华文化鲜明突出的实用理性特点,指出了学习的规律性,是迄今仍然具有实用价值的值得继承的文化遗产。